首   页 政务资讯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专题专栏

西安市未央区辛家庙退役军人服务站:一个服务站和3134名退役军人的“双向奔赴”

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是联系和服务退役军人的“神经末梢”和“前沿阵地”。在西安市未央区辛家庙街道,有这样一个退役军人服务站:这里面积不大,却存放着3134名退役军人的“独家档案”,承载着他们的信任与期待。



近年来,服务站探索“党建引领·智慧融合”双向服务新机制,以1+3+9+X工作法为基础,与便民服务中心阵地共建、资源共享、活动共办、品牌共创,编织起一张充满温情与关怀的“守护网”,将服务军人军属的“最后一米”,转化为“最暖一度”的尊崇温度。

一人一档 织密精准服务网

走进辛家庙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,1000平米19个功能室分布有序,军民联络室、红色影院、创业培训教学点等一应俱全。文化墙展示着十大英模、最美退役军人、英烈事迹等内容,“红色记忆展览柜” 更是承载着厚重的军旅记忆。

服务站墙上,有辖区3134名退役军人的网格分布图,28个网格每个都标注了服务人数和服务类别,每人一档、动态管理。副站长陈华的办公桌上,整齐码放着五色分类档案册,“红色是立功受奖军人,绿色是参战老兵,蓝色是优抚对象,黄色是困难群体,紫色有特殊需求……”

2020年服务站刚建好,面对庞大的服务群体,头件事就是“摸清家底”。服务站以“四清工作法”(对象清、任务清、责任清、核查清)为抓手摸清底数,给每位退役军人建起动态档案,不同颜色分类标记,以便精准有效,让服务从"大水漫灌"转向"精准滴灌"。

刘永山的蓝色档案盒里,密密麻麻记着他的故事:眼睛做过移植手术,腿脚不便,暂住在咸阳;原部队撤编导致档案丢失,评残手续卡了多年。

“为了解决他的评残问题,我们跑了两年多。”陈华翻开泛黄的工作日志,里面都是奔波的痕迹。站长全辉带队去咸阳走访,查阅工作档案,又辗转联系到刘永山在新疆服役时的战友收集材料。2024年9月,当九级伤残证终于办下来时,刘永山紧紧攥着档案袋里的认定书,在服务站抹起了眼泪。

在档案室另一侧,摆放着钟程的专属档案。2023年寒冬,工作人员连续三个月奔波,终于为这个被重病拖垮的家庭申请到万元救助金。当救助金送到手中,这个汉子红了眼圈。“后来送的锦旗就挂在站里。”陈华指了指墙面,“但更珍贵的是老钟说的那句,‘服务站就是我们退伍老兵的亲人’。”

服务站创新实施了“1+3+9+X”工作法,以“辛梦启航 戎耀先锋”党建品牌为引领,通过街道—社区—网格三级联动,做好三大聚焦。“9+X”则以政策落实、就业帮扶等九大服务功能为基础,实施“创新X”辛学堂活动。如今,服务站还拓展出“退役军人关爱基金”“部分优抚对象临时性生活补助给付”等23项特色服务事项清单,在全省退役军人服务工作中不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。

“档案不是死数据。”陈华轻轻合上钟程的档案盒,“48名伤残军人的专属方案,138名优抚对象的每月走访,都藏在这些会‘说话’的档案里。”送政策、送岗位、送技能、送帮扶、送保障、送尊崇,这些精准贴心的服务,温暖了退役军人和军属的心,也点燃了更多人参与的热情。

“四院一坊”为服务站赋能增效

有件事在陈华脑海里印象很深, “2020年冬天,一位80多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来服务站办老年乘车卡,得知这个事项要去市里办,犯了愁。”。服务站马上启动绿色通道,让“红色跑腿队”去代办。

这就是服务站的“红色帮办”服务。270余人的“辛满意”红色跑腿队,由楼栋长、网格员、民警、律师、物业等8类人员构成,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一门通办,审批权限和服务事项双下放至街道、社区,红色跑腿队能办立即办、复杂审核办、特殊帮代办的“一扇门”“双下沉”“三个办”便捷服务机制,“主要目的就是不想让他们再多跑一次路,争取进一扇门,把一揽子事项都办了。”陈华说。

等候期间,老人在服务站“红色影院”,观看了一个人的专场电影《上甘岭》。当跑腿队办好乘车卡送证件进去时,老人正泪流满面。“看到这部电影,就像看到了千千万万的战友。”老人红着眼说,“我现在越幸福,就会越想念他们。”

老人的儿子是医生,听说这事后主动联服务站,表示可以定期来服务站开展义诊,为退役军人们做些事情。他还协调西安唐城医院,把流动体检车开进社区,为老兵们提供定期健康检查。

老人的感慨,让军属出身的陈华更感责任重大。“我自己就是军人家属,工作时,我常换位思考,想大家所需,提供贴心服务。

“单靠服务站,来服务三千多人肯定不够。”陈华翻着记录本,“但大家搭把手,力量就大了。”工作日志上记满了资源清单:12家省市社会组织轮流驻点、律师医生定期服务、食品工程学校免费开课。最让她骄傲的是以“四院一坊”为载体打造的创新X“辛学堂”公益活动,“一个人带动一个单位,最后连成一条服务链。”

一滴水激起千层涟漪。为提升服务质量,近年来服务站转变工作方式,由过去的退役军人“找上门”,到事务员“走上门”。同时以创新性为核心,整合资源,以“四院一坊”为载体打造特色服务平台,进一步为退役军人服务站赋能增效。

“四院一坊”亮点纷呈,每个背后都是满满的用心——

“辛血脉”红色传承学院,通过活字印刷体验、红色景点印章打卡等新颖活动,构建国防教育新生态,厚植退役军人红色情怀。

“辛连心”志愿服务学院,引导530余名退役军人组建多支志愿服务队,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。

“辛美”妇幼教育学院,则构建精准服务模式,为军属提供 “技能赋能+心理滋养 + 资源直通” 三维服务。学院开设培训项目,设立西安市首席技师韩学森教学点,开展5类培训项目,其中军属郑倩培训后自己开了甜品店,营业额曾超500万元。同时,搭建创客空间,创新心理疏导平台,打造 “小军号成长营” 品牌,为军人子女提供全方位成长守护。

“辛乐章”夕阳养护学院,依托养老服务模式,为省军休中心离退休干部及军烈属提供常态化服务进社区活动,并根据个人诉求,定制个性化适老服务方案,助力退役军人和军属实现 “老有善养”。

“辛语”解忧工作坊,围绕退役军人需求,以及就业创业、纠纷调解、权益维护等成立“辛语连心室”,依托结对共建打造“连辛屋”特色品牌,设置老兵谈话室、法律援助室等多个功能室,搭建起警民携手共创平安的桥梁。

目前,辖区45家商铺加入“崇军联盟”。家和宴餐饮店老板胡军强笑着说:“老兵来吃饭打折,用服务积分结账,店里总热热闹闹的。”东元物流社区的“绿色银行”积分制度也火了,退役军人接送孩子、参与巡逻还能攒积分,换服务和生活用品,去年类似互助就有1160次。

双向奔赴 “橄榄绿”暖心服务惠邻里

更让人动容的是,这条服务链不仅连着外部力量,更让退役军人从服务对象,变成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,上演了一幕幕“双向奔赴”的温暖瞬间。

戎装虽解志不改。退役军人王养清就是例子。2023年进入海璟印象城社区工作后,他把部队经验融入基层治理,建立“党建+网格”模式,带领12名退役军人党员组建“老兵调解室”,总共调解矛盾纠纷80多起。走访独居老人时,王养清发现故障开关有隐患,马上自费买配件利用休息时间更换。这些年,他还把部队学的机电维修本事全用在服务居民上:垫钱修社区电暖器、帮抛锚的同事修电动车。

在新广路社区,退役老兵组成新传承精神志愿服务队,开展铁道兵故事讲堂;退役军人杨德海设立便民修理铺,每周固定为老兵和居民提供家电维修、刀具打磨等服务,修理铺前排起的长队成为社区一道“温暖风景线”。

“冲锋号”志愿服务队发起人杨轩,曾是天安门仪仗队队员,退役后发挥全国优秀国防教育教员的作用,每逢开学季,通过国防教育、培训国旗班、军械模型讲解等方式,将爱国爱党的种子洒进孩子们心田。2024年国庆期间,他赴新疆和田指导当地仪仗队表演,近期又前往榆林担任“兵教师”,推动国防教育 “进校园”活动。

据悉,目前服务站已培育了29支“尖刀班”志愿服务队,530余名退役军人主动加入,将国防教育、社会治安、城市防汛、敬老助老、文明劝导等系列志愿活动作为服务主题,把军营里的“战斗堡垒”精神带进社区,用实际行动编织起覆盖辖区的暖心服务网。

服务站一楼的西安食品工程技工学校培训教室里,退役士兵杨帅曾在这里学会烘焙,目前已成为米旗门店最年轻的店长,“服务站联系的免费技能培训,让我从退伍时的迷茫,到现在当上店长,月薪八千!”近两年,服务站的订单式培训开了22期,惠及1168人次,帮127名退役军人解决了就业。

与此同时,辛家庙退役军人服务站坚持党建引领,通过督导检查、业务培训等方式,助力辖区27个社区服务站提升软硬件水平。目前,已有11个社区成功创建或提档升级为全省标杆型退役军人服务站,16个社区成为全市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,实现了退役军人服务体系的全域覆盖与精细化管理。多次获得部、省、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肯定。

在这里,3134份档案不是冰冷的数字,而是3134个被尊重的退役人生。正如那位抗美援朝老兵的感叹:”服务站给的不仅是服务,更是一个永远向老兵敞开的温暖家园。”